發新話題
打印

「等價交換」的神話

「等價交換」的神話

「等價交換」是《鋼之煉金術師》架空世界中的一個原則。其原意是指若要提煉一單位的物質必須以同一份量的物質作原料,並不能多提煉。這個物理原則被愛德華運用作日常生活的價值標準,認為要得到某些東西,便要付出對等的代價。這便是《鋼》非常著名的名言「人若沒有犧牲,那便什麼也得不到」。這不單是愛德華奉之為「真理」,連帶不少新人類也掛在嘴邊,彷彿成為「炫酷」的象徵。但是,在現實世界,真的有「等價交換」這回事嗎?

假設你身上有十元。麵包賣十元。於是你用十元去買麵包。這便是等價交換?可不是嗎?麵包是十元;你用十元去交易,不就是等價嗎?但是,若你快餓死。現在你的面前有一個麵包,哪管它是賣一百元,你也會立即買來吃。但是,現在你只用了十元買一個你認為價值是一百元的麵包。這是等價交換嗎?

另一方面,若你吃飽飯,麵包仍是賣十元,你會不會用十元去買麵包呢?筆者相信應該不會。因為在這時候,你已經吃飽了。這時你會認為為什麼我要花費十元去買一個我再也吃不下的麵包。現在,麵包的價值在你心中大概是一元;即是說,若果它是賣一元或更低的價錢,那麼你才會去買。這即是說,你饑餓的時候,你才會願意付出十元的價格去買麵包;而你不饑餓時,你是不會付出十元去買的。

若果說要得到某些東西,便要付出對等的代價。既然交換回來的東西的價值等於我原有的,那麼我為什麼要去交換呢?我用一枝長15厘米的中華牌鉛筆去換你的也是長15厘米的中華牌鉛筆,這「等價交換」是否很無聊呢?另一方面,也不會有人以一枝長15厘米的中華牌鉛筆去換一枝僅長5厘米的吧?或接受對方用5厘米的中華牌鉛筆去換自己長15厘米的吧?除非那枝長5厘米的中華牌鉛筆暗藏玄機。

要有交換的可能性,必是我交換回來的東西,其價值大於我付出的,交換才會發生。換言之,「交換」便是我用「我認為是低價值的東西」去換「我認為是高價值的」。若在交換後,我得到的比原先減少,我是絕不會去交換的。即是,我沒有可能用「我認為是高價值的東西」去換「我認為是低價值的東西」。若果我交換後,我所得的不加也不減,那麼我便沒有「動機」去交換。那麼交換便不會發生。這是經濟學上最簡單的交易原則。所謂「等價交換」,實質是不存在的。正確來說,最後交易的單位,才會是等價交易(假設當我手上擁有的貨品越多時,我願意付出再去「添加相同貨品」的代價便會逐漸減少)。即是我願意付出的代價等於我實際需要付出的。(假設物品的價格不變,但是我願意付出去「添加相同貨品」的意欲卻減低了。最終會有一點是「我願意付出的代價」等於「物品的價格」,只有這點才是等價交換。之後交易便會停止,因為之後的物品,我願意付出的代價低於物品的價格。供應者可不會造蝕本生意的。)而所謂最後的交易單位所需的代價等於我願意付出的,這只是微積分遇上了經濟學以後的事情,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。

所以,所謂交換是指如何用最低的代價去得到最大的利益。「等價交換」是人最不想付出的代價。
제가 서 감강 입니다
發新話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