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新話題
打印

[文章] 知足常樂

[文章] 知足常樂

知足常樂
~~~~~~~

  人能笑口常開,有個秘訣,秘訣是「知足」。

      
「知足常樂」,要一分為二,一是「知足」,二是「常樂」。「知足」是一種
智慧,「常樂」是一種境界。先有「知足」,才有「常樂」。

          老子說:「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大於欲得」,這便是智慧。


  香港社會總是鼓吹勵志、發憤,我不是說這樣不好,但「發憤」也得看看自己有
多少實力,要量力而為。發憤向上,變成好高騖遠,必然墮入佛學說的「求不得

苦」。而知足,卻常被人誤解為不求上進。其實消極做人,故步自封,叫「頹廢」,
不是「知足」。


  「知足」這種智慧,很有經濟頭腦。怎麼說呢?經濟學講資源匱乏如何分配的學

問,而知足正是在有限資源和無窮慾望之間,找出一個平衡,有點像經濟學說的「柏
雷托均衡」,或「柏雷托最適境界」(Pareto
Optimality)。知足的均衡人生,避
免因眼光過高而招來損失,投資術語叫「止蝕」。


  昨天談及的陳存仁中醫師,他還有一首《知足常樂》歌,有句謂:「想想疾病

苦,無病即是福。想想飢寒苦,溫飽即是福。想想生活苦,達觀即是福。想想世亂

苦,平安即是福。想想牢獄苦,安份即是福。莫羡人家生活好,還有人家比我差;莫
歎自己命運薄,還有他人比我惡?」


  他談的知足,是無病、溫飽、達觀、平安、安份,換言之,是對現有收穫的加倍

珍惜,對目前成果的盡情享受。知足不是不思進取,而是根據經濟規律,對資源加以
利用,對現有潛力加以發掘。


  「知足」更符合兵法上的養精蓄銳,待機出擊。前提是:世事不能事事如意,與

其沮喪,不如保持一顆平常心,以適可而止的精神,讓身心健康,這是不耗損資源的
最佳策略。
發新話題